7月29日,由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(简称“氟硅协会”)主办、昊华公司所属中昊晨光和浙化院共同承办的氟甲烷(HFC-23)转化技术应用现场交流会在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举行。
会上,中昊晨光与浙化院宣布,两家企业联手合作开发出HFC-23转化工程化放大技术,实现国内首次工艺应用,成功建成首套工程化装置,将有助于推动氟化工行业HFC-23减排技术的发展,减轻国家碳排放压力,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。
目前,HFC-23最主要来源是二氟一氯甲烷(HCFC-22)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物,其温室效应潜值是二氧化碳的1.48万倍,是最典型的强温室气体之一。此前,HFC-23普遍采用高温焚烧技术进行销毁处理,为此,国际社会极为关注其减排问题。
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副产HFC-23生产国,年产量约1.8万吨,约占全球产量近70%,预测2050年HFC-23产生量将达到2.47万吨。自2021年9月15日起,《〈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〉基加利修正案》对我国正式生效,包括HFC-23在内的18种氢氟碳化物(HFCs)被纳入管控范围。自今年8月1日起,HFC-23等13种用作制冷剂、发泡剂等受控用途的HFCs产品装置在我国被禁止新建。
2015年,面对HFC-23减排的现实要求和焚烧技术面临的成本及环保压力,浙化院启动HFC-23转化工艺关键技术研究。2019年,该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并于2023年2月顺利通过验收,这标志着浙化院率先开发出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HFC-23资源化转化技术。
2018年,浙化院与中昊晨光充分发挥各自科研和工程化技术优势,合作开发HFC-23转化工程化放大技术,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建设二氟一氯甲烷(HCFC-22)生产装置副产HFC-23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。历时5年,项目团队完成与HCFC-22生产装置完整耦合的HFC-23转化工艺技术开发,并通过首次工艺论证,随即启动工程建设。2023年12月,HFC-23转化装置建成并正式投料运行。目前,新建装置运行平稳,关键性能指标达到预期目标,标志着HFC-23处理技术实现重大创新和升级迭代。
该工程化放大技术具有工艺绿色先进、流程较短、目标产物选择性高、工艺安全可靠、投资成本较低等多重优势,能够为氟化工企业HFC-23的可持续减排提供技术解决方案。按年转化1.5万吨HFC-23计算,采用该转化技术每年可实现减排2.2亿吨二氧化碳,相当于近3个三峡水电站的二氧化碳减排量。
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有助于我国积极履行《基加利修正案》等国际公约,推动HFC-23实现可持续减排,更可将HFC-23减排转化为经济效益,显著降低排放风险和监管压力,为国家“双碳”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。